美食根源:云吞面的进化史

云吞面是香港的代表面食,在香港大街小巷都见踪影,平民草根、却又堪称经典。在马来西亚,无论是早上、中午和晚上,许多人都爱在kopitiam内找寻它的踪影,一碗面,加入云吞和叉烧以及酱汁调味,无论你是官商巨贾或是小市民,都爱来一碗。那你知道这么好吃的云吞面的由来吗?

云吞面的发源地是湖南

;云吞,即北方人所说的“馄饨”,据说唐宋时由湖南传入广东。宋代高怿的《群居解颐》一书有记载:岭南地暖……入冬好食馄饨,往往稍喧,食须用扇。

但广东出现云吞面,却是在清朝同治年间,由湖南人在广州开店“三楚面馆”(三楚即湖南、湖北一带),专卖面食,云吞面亦在其中。彼时按湖南人食风而做,云吞以面皮包猪肉,特性粗糙,淡汤浸着,一碗十多只,饱肚为主。二十年代时云吞才以蛋液加入面粉搓成皮,包馅有虾有肉,出现改良版的广式云吞。广式云吞取河虾,虾肉与肥瘦猪肉各佔一半,调味各家不同,有加芝麻末、虾子,重要是放大地鱼末(扁鱼干)提升鲜味。

云吞面发轫于广东

云吞面的面条最初只有面粉,没下蛋,口感欠弹性。当时的广州人不单在面条内下蛋,还利用竹昇,压制出独有的广东竹昇面条。竹昇压面用一条又长又粗的竹昇振压,底下放置加了蛋的面团,师傅会坐在竹昇上,对面团来回的振,让面团平均受力,如此往复,纵横交错,面才有独特的韧性及筋道。最后振成如纸薄的程度,再切出比牙籤还细的银丝细面。细面面质爽口有劲,具弹性,耐煮,充满活力。汤底也很讲究:传统用猪骨、扁鱼干、虾子、虾壳、大豆芽、冰糖熬成,滋味来自虾壳——以前剥取新鲜淡水虾仁做馅,剩下的虾头和壳,晒干作熬汤,增加汤香。

传承至香港的云吞面

二、三十年代,不少广州人移民香港,云吞面亦随之传入香港。三十年代中环鸭巴甸街的民园面家就是第一代。当今大名鼎鼎的麦奀记,麦奀其父麦焕池早在广州开设有八间池记,当时陈济棠、蒋介石都是客人。池记的云吞面就是典型广州风味,他们还规制了一碗细蓉(过去对云吞面之称呼)的内容,是“九钱面、四粒云吞、一壳汤”,奠定了云吞面的标准。1945年后,麦氏一家移居香港。儿子麦奀先在上环金龙酒店主理粥面部;68年自立门户,在机利文街以大牌档形式起家,延续着广式风味云吞面。

开枝又散叶

此外,麦焕池徒弟何钊洪1954年在轩尼诗道开创何洪记;1958年麦焕池的疏堂兄弟麦敬文开麦文记;1986年麦奀长子麦志忠于中环永吉街开设前名为忠记面家,现为麦奀记(忠记)面家。2008年麦奀四女麦洁莹与丈夫郑家兆在天后开麦兆记。2014年麦奀次子麦志明在西环开设麦明记。

传统广式云吞面一直在港开枝散叶,香港一般面店的云吞面虽大同小异,但主要秉承传统味道。直到八、九十年代,香港云吞面店成行成市,竞争激烈,某些云吞面店将云吞放入了多些虾,以割喉式的十元一碗云吞面作宣传。

当时最着名是沾仔记,由于迎击对手将云吞面减至十元,沾仔记就不断增加云吞内虾的数量,由两只虾、到三只、四只,包到乒乓球一样大,成功掌握客人喜物美价廉、份量足的心理,闯出名堂。 此乒乓球云吞要至少两口才吃完,与传统广式云吞一口一粒,味道不一样,发展出另一种港式云吞口味来,现时香港面店,也主要流行此乒乓球云吞。

马来西亚的云吞面

有别于香港和其他国家,马来西亚的云吞面除了有基本标配的云吞,还一定要配上叉烧才算完整,而豪华版的云吞面则是另外加入脆皮烧肉。有些店家更会以猪油和猪油渣来调味,将云吞面的美味提升至更高层次。马来西亚的云吞面一般上都会有云吞和炸云吞选择,而且馅料多以猪肉为主,鲜虾云吞则是比较少,多数可以在点心店找到鲜虾云吞。

基于马来西亚各大籍贯的饮食习惯,云吞面逐渐地被各种食材抢去了风头,如一般上的kopitiam或者美食档口,均会有猪肉碎、鸡爪、咖喱鸡、冬菇、白切鸡等选择,而云吞,则慢慢地沦为配角。所以想要吃一碗正宗的云吞面,应该是剩下港式餐厅才有吧。

马来西亚的云吞面


%d bloggers like this: